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怎么读?今起国家博物馆展
备受瞩目的西周青铜虎鎣(音yíng),在海外历经百余年的分散流浪后,终于在2018年回归祖国,由国家文物局划拨至国家博物馆收藏。经过严谨的研究、保护和策划工作,“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于2019年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向广大观众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展览为期一个月,让人大饱眼福。
这件备受瞩目的青铜虎鎣,经专家鉴定为西周晚期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据资料显示,虎鎣曾是清宫旧藏,但在1860年的那场浩劫中,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劫掠,后由其家族收藏。
当2018年3月传出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时,国家文物局立即行动起来,开展多方面工作,积极推动虎鎣追索返还祖国。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境外买家最终表示愿意将虎鎣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从9月份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团队赴英国对虎鎣进行鉴定。11月23日,工作人员顺利将其运回北京。
此次展览分为三大单元,第一单元展示了虎鎣的铭文、器型、纹饰和器座,详细解读了这件文物的独特之处;第二单元则让人扼腕叹息又激愤不已,通过对比圆明园的辉煌与残破,追述了虎鎣被劫的始末;第三单元则详细梳理了虎鎣惊现英国拍卖行、积极追索、行业组织踊跃支持、直至最终入藏国家博物馆的全过程。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鎣”这种青铜器种类,国家博物馆特意从馆藏珍品中挑选出多件同类型或同用途的器物供观众欣赏。还为虎鎣制作了虚拟展示,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观众不仅可以亲眼目睹虎鎣的真容,还可以通过虚拟互动展示项目仔细观察其每一个细节。
此次展览不仅全景式地展现了虎鎣的器物特点,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虎鎣作为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代表之一,其回归之路充满艰辛与波折,但最终得以回归祖国,也让人们看到了国家对于文物保护的决心和力度。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文物的展示,更是一次历史的回顾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