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前11个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同比总体改善
今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18年1月至11月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同时详细解读了同期以及11月份的具体空气质量数据。
在长达一年的监测中,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81.6%,同比去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PM2.5的平均浓度降为每立方米38微克,同比下降了7.3%。PM10、O3、SO2和NO2的浓度也均有所下降,而CO浓度则较上年同期下降了6.2%。
具体到月份,到11月时,全国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提升至81.9%,同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尽管某些污染物浓度如PM2.5和O3有所上升,但总体上空气质量改善的趋势明显。与此一些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也逐渐明朗。临汾、邢台、石家庄等城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而海口、黄山、舟山等城市的空气质量则名列前茅。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尽管总体呈改善趋势,但在供暖季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仍然面临挑战。特别是到了今年秋季末期,受到不利的气象条件和沙尘天气的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罕见的PM2.5和PM10混合型污染现象。今年秋季的空气质量改善形势尤为严峻复杂。具体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26”城市在监测期间,尽管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了0.9个百分点,但PM2.5浓度仍然较高。北京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与此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的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了较高的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气象条件的变化对空气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秋季的空气流动条件较差,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加之湿度增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污染物更容易转化为颗粒物并吸湿增长。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秋季出现多次大范围的重污染天气过程。总体来看,尽管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但面临挑战仍不可忽视且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对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预示着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后续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治理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共同应对大气污染的挑战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健康
标题:全国空气质量报告:总体改善但局部挑战依旧严峻,生态环境治理需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