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熬死了曹操和刘备后,他为什么没能统一三
众所周知,魏蜀吴的统治者中寿命最长的孙权,先后经历了曹操和刘备的离世。尽管孙权寿命长,为何东吴始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甚至在多次北伐中也未能取得胜利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风趣网一起揭开历史的真相。
纵观中国历史,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情况极为罕见。孙权在曹操和刘备相继去世后,尽管拥有发展自身实力的机会,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东吴在名义上存在着劣势,其领土扩张一直受到诸多限制。东吴以水战见长,陆军实力相对较弱。离开了江淮一线,东吴的水军便失去了用武之地。面对魏蜀两国的步骑混合大军,东吴的水军显得捉襟见肘。
曹操死后,魏国虽然经历了夺嫡之争,但曹丕胜出后依然强大。他手下的将领如等人与魏国其他名将依旧活跃于战场。相比之下,吴国实力略逊于魏国,对蜀国则稍占优势。为了防止魏国统一天下,蜀吴两国仍需联合对抗魏国。在北伐时期,吴国经常从南面策应蜀国。面对魏蜀两国的联合,即使吴国单独对抗魏国也难免被灭国的风险。当时天下大势如此,孙权的统一梦想也只能暂时搁置。
谈及此,我们再来探究内因。公元241年,东吴发生了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太子暴毙。当时孙权已年过六十,而太子孙登仅有三十三岁便英年早逝。此后,孙权的次子孙虑和长子孙登相继离世,使得孙权的三子孙和成为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孙权却对孙和能否像两位兄长一样早逝心存疑虑。他让四子孙霸与孙和享受同等待遇,这一举动导致孙霸及其支持者认为孙霸也有登基的可能,从而引发了二子之间的争斗。
这场争斗中,朝堂内的大臣们纷纷站队,加剧了朝堂内的纷争。随着长女以及其他势力的加入,孙权逐渐失去了理智。最终,孙权废除了孙和,赐死孙霸,并于次年去世。可以说,孙权的晚年基本被二宫之争所困扰。而在孙权去世后,这场争斗依然没有结束。吴国后续的统治者们在位期间虽然有所作为,但无法阻挡谋臣们的暗箭。最终,吴国在孙皓的统治下逐渐走向衰败。孙皓虽然一度为人民带来希望,但他原形毕露后开始酒色杀戮,最终导致三家归晋,这是历史的必然。
值得一提的是,东吴之所以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其地理优势——长江天堑的保护。若没有长江的阻隔,东吴或许早在内部混乱之时便被外敌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