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汉族英雄被女真人奉为护国之神崇拜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流传至今。姚元之在他的《竹叶亭杂记》中详细记述了太祖时期的一段佳话。那时,太祖远在关外,曾向礼请民间信仰中的神像,却意外收到了明朝赠予的土地爷。这一事件似乎预示着明的“自献土地之兆”。尽管土地爷是否真的青睐后金尚不得而知,但后金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宗教信仰的包容和尊重却展现无遗。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修建了七大庙,包括堂子、地藏寺、玉皇庙等。这些庙宇涵盖了多种宗教信仰,从汉传的大悲菩萨地藏王到道教的玉皇庙和城隍庙,再到代表“忠义”精神的关帝庙。文庙中更是供奉了众多先贤,而昭忠祠则是为了纪念沙场英烈而建。除堂子属于萨满教外,其余“六大庙”都是基于汉人的传统信仰而建的。
在众多的汉神中,关公女神在女真(满洲)人心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认为关公信仰在女真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对于关公的尊崇,清人更是溢于言表,将其称为“关玛法”,即祖先的称呼。与那年间的长达26个字的封号相比,“关玛法”的称呼更接地气。
关公信仰在女真社会的传播和尊崇并没有经历太长的时间。早在天聪二年,朝廷祭天时已经将关公列入“附祀”的行列,成为官方祭拜的神灵之一。在成书于年间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更是明确记载了朝廷对关公的崇敬。不仅尊崇关公本身,清廷还曾几次对其父亲、祖父乃至远祖进行追封。
关公作为汉人的英雄神祇,为何能被女真(满洲)人接受并快速成为“护国之神”进行崇拜祭祀呢?这与其背后的崇德尚武精神息息相关。正如清人王嵩儒所言,“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为兵略”,统治者意在以关公的忠义勇武精神激励女真诸部团结一心、英勇作战。这也反映出满族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与融合,展现了其开放的文化态度和历史变迁的轨迹。这一传统至今仍在满族文化中延续,成为其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