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阿拉伯游牧地带放牧复合带的形成历程解析
“环阿拉伯游牧-放牧复合带”——这一独特区域的概念,是由美籍立陶宛裔学者朱里斯·扎林斯提出的。他深入研究后指出,大约8200年前,由于全球气温的急剧下降,引发了红海沿岸与地中海东部滨海地带的干旱化危机。这一重大气候变迁导致了“游牧-放牧复合带”的形成。这个新的干旱带的诞生与古气候学中的“8.2千年事件”紧密相连。
在那遥远的时代,全球经历了一次较为温和但影响深远的降温,虽然其剧烈程度不及“新仙女木期”,但也足以对纳吐斐-耶利哥这一新石器革命的先锋地区产生巨大的冲击。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里遭受了重大挫折,逐渐让位于实施大规模灌溉的两河流域三角洲和尼罗河流域。尽管这一地区也进入了青铜时代,两河流域与埃及早王朝时期都市化开始萌芽,但在生态承载力的极限压力下,到了青铜早期的第4期(前2350-前2000)仍然出现了全面的崩溃。直到青铜时代中期,都市化才开始复苏,人们的生活形态更倾向于郊野化,并沿着动物驯养的道路发展,形成了以“游牧-放牧”为主的生活形态。
这种“游牧-放牧”生活形态并非农耕文明进化后的残余或是渔猎经济的简单延续,而是一种与农耕文明并行不悖的后石器时代的生存方式。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非定居性质,其聚落规模相对较小,可能仅有小规模的城郭,且没有发展出中央集权制度和文字书写系统。它经常被农耕文明视为次要的、甚至是“野蛮”的存在。
当我们思考“四大文明古国”这一概念时,很容易陷入一种从农耕文明角度看待世界历史的局限之中。这种视角往往将游牧与放牧地带视为“化外之地”。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欧亚大草原和北阿拉伯干草原及其邻近的沙漠绿洲地带在亚欧非大陆上的重要性,就会意识到没有这些地区,世界历史将会失去许多重要的元素。没有它们,我们将失去古代世界的殡葬师——匈奴,失去贯通欧亚的蒙古大帝国,也会失去古犹太信仰以及地中海化的和世界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