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奇事网推荐】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奇故事【图文并茂】
身为名门之后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其曾祖父是声震天下的东晋大司马。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怀揣着“大济于苍生”的宏伟志向,身处国家动荡、黑暗的现实社会,他的理想难以实现。他性情刚正不阿,清廉自守,对于权贵的卑躬屈膝、攀附权贵的行为嗤之以鼻,因此与污浊的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起初并不顺利。为了生存,他曾在州里担任小官,然而官场上的恶劣风气令他无法忍受,不久便辞官归隐。此后,他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尝试在文学与农业劳动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义熙元年(405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仅仅八十多天后,县里派来一位督邮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这是上级派来的重要人物,应当穿戴整齐、毕恭毕敬地去迎接。陶渊明的反应却是长叹一声:“吾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说完,他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官职,永远地脱离了官场。
此后的陶渊明,一面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一面从事农业劳动。尽管家境日益恶化,农田不断受灾,房屋也被火烧毁,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愿再为官职受禄而妥协。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他也坚决拒绝。朝廷曾征召他担任著作郎,但他同样坚定地拒绝了。
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世,他本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但那要付出人格和气节的代价。因“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人格的尊严,留下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更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而奋斗。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于人格尊严和自由的追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为后世人们心中的一种信念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