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新校区成为文化孤岛
我们那一代的校园生活,与城市紧密相连。回想当年,国庆夜晚的外滩观光,我们曾步行回学校,边走边畅谈理想;学校后门便是公园,那里是我们探讨哲学、争论不休的天地;我们深入城郊调查农民工问题,不远万里请来知名学者开讲座;为了生计,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兼职家教。我们在这座城市中学习、成长,逐渐融入其中,直至毕业时,已无法割舍这份情感。
在毕业后的某一年校庆时,尽管学校开出了众多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却因地点设在新校区而未能亲临现场。如今的新校区学生们,他们跨出校门的体验与当年我们大不相同。如今的城市公共设施如电影院、图书馆等虽丰富,但他们却难以享受。城市的繁华与他们仿佛隔着一层膜,近距离接触和参与的机会变得稀少。
新校区的设立让他们失去了许多与市民社会接触的机会。那些勤工俭学的日子,正是许多成功人士创业的起跑线。如今的学生,即便身处繁华的上海,若学校远离城区数十公里,也难以找到实习的机会。尽管外资公司众多,但实习机会似乎与他们无关。大学迁往郊区虽有其背后的原因,如扩招导致旧校区拥挤、向外扩展的高成本等,但其中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
更为严重的是,大学迁往郊区可能导致其成为文化孤岛。与市民社会的脱节会导致其文化生产能力大大萎缩。在新校区,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远不及老校区密切。许多老师家在主城区,除了上课和开会,很少来到新校区,这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老校区时代的密切师生关系形成鲜明对比。对于学生而言,大学生活似乎只是延长的高中阶段。
在这一重要阶段,互联网虽有其作用,但不应高估。重要的讨论和沟通需要面对面进行,这样才能提高沟通效率和启发效果。新校区封闭的环境可能与一些学生在网上活跃、现实中却手足无措的表现有关。每所大学的校史上的人物活动轨迹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搬迁后,这些宝贵的传统被割裂,成为遥远的传说。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创造传奇并非易事。
虽然新校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增长是一件好事,但校园搬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令人担忧。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让新校区的学生既能享受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又能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