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才想出两行诗,这位诗人是谁?
在成功的路上,天赋固然重要,但努力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最终成就非凡。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最笨”的诗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尽管三年只构思出两行诗,但他的诗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这位诗人名叫贾岛,生于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早年的他生活极度贫困,一度穷困潦倒,甚至无法维持生计。为了生存,他选择了出家为僧,被师傅赐法号无本,自称为碣石山人。
19岁那年,贾岛云游至京城长安,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诗人。洛阳有一项奇怪的禁令,禁止僧人们在午后外出。贾岛以此为题,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不满。这首诗后来被一位名叫韩愈的人所看到,他深感贾岛的才华,便鼓励他下山考取功名。
《韩愈传》中详细记载了这段往事:“贾岛,字浪仙,才华出众。初为僧侣,名无本。来到东都洛阳时,因禁令而心生感慨,写下自伤之诗。韩愈怜才,便教导他诗文之道,遂去僧侣之身份,参加科举。”
在韩愈的鼓励和教导下,贾岛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年努力只考取了一个举人的身份。但贾岛并未放弃,他四处寻求推荐,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无人赏识的日子里,贾岛选择了独处。在孤独中,他找到了与自己诗作相伴的乐趣。他对待每一首诗都极为认真,反复打磨,直至满意为止。其中,《送无可上人》这首诗便是他的杰作之一。
这首诗中,有两句让贾岛苦思了三年之久。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了贾岛的心血与情感。当读到“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两句时,我们不禁为贾岛的孤独与执着所感动。
在这首诗中,贾岛描绘了自己在孤独中的坚持与追求。他与潭底的影子为伴,累了便依靠树边的影子休息。这种孤独并非消极,而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终,他在烟霞的约定下,将天台山作为自己的近邻,展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贾岛的诗并不多见,流传下来的只有390首。每首诗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精品。他的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后人所传颂。正如他自己所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的每一句诗都融入了他的心血与情感,成为永恒的佳作。
在成功的路上,贾岛用自己的努力与才华证明了“笨鸟先飞”的道理。他的诗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