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招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理财参谋)
近日,中国的相关分支机构针对部分金融机构在处理消费者金融信息时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这些机构依法进行了处罚。这些金融机构在金融信息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受到了广泛关注。
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虽然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消费者金融信息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机构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意识仍然薄弱。金融信息保护工作机制未能充分落实,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技术安全防范能力也有待提升。
为了进一步加强消费者金融信息的保护力度,已经将其提升到了法规层级的高度。例如,《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等法规已列入的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其中,《中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已于11月1日起施行。该实施办法在原有金融信息保护专章的基础上,对信息收集、披露和告知、使用、管理、存储和保密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显示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
从2013年开始,央行每年都会开展以消费者金融信息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央行还不断提高非现场监管水平,通过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评估等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对于超范围收集、非法存储、超范围使用或泄露消费者金融信息等行为,央行将依法严肃处理。
消费者金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账户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等,这些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对金融消费者及其家人、亲友的财产造成损失。央行提醒广大消费者,保护个人金融信息,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银行(支付)账户等,切勿转借他人;其次是避免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谨慎在各类线上线下渠道留下个人信息;三是尽量自己办理金融业务,避免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四是处理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时,要注明使用用途;五是注意销毁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六是警惕来源不明的手机短信、邮件和链接,谨慎使用公共WiFi;七是一旦发现个人金融信息泄露,要及时联系相关部门维权。
此文刊登在《》上,展现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视,并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实用的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