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大数据警示了些什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们,包括陈万青和赫捷,今年一月于美国《临床医师癌症期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这份报告揭示了令人震惊的事实:在2015年,中国约有430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患者,而因癌症去世的人数更是高达280万。文章进一步指出,慢性感染、吸烟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是导致中国癌症病例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
这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详尽的中国癌症大数据分析。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国癌症中心肿瘤注册数据库的22个注册单位,覆盖了从2009年至2011年的数据,涉及中国72个地区,人口占比约为中国的总人口的6.5%。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得以估算出2015年中国的新发肿瘤病例和死亡病例。
这份报告的重要性在于它所揭示的大数据背后的深层意义。这些数据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乃至全球的癌症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更为重要的是,这份报告打破了癌症的基因遗传决定论,明确提出了后天环境和生活方式才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深入的讨论。
报告中指出,大部分癌症是可以通过减少癌症危险因素和有效的临床诊治来预防的。大约60%的癌症死亡可以通过预防可控危险因素来避免。例如,控制慢性感染可以阻止一部分胃癌、肝癌和宫颈癌的发生;可以减少23%-25%的癌症相关死亡。
英国《自然》杂志在2015年12月发表的一篇相关文章也支持了这一观点。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文章中指出,绝大多数癌症都可以追溯到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外源性因素,这一比例接近90%。
通过对中国人患癌的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在癌症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其中涉及到的佩托悖论也被大量的研究所解释:后天环境作用于身体和组织器官的外力(压力)才是引发癌症的主要原因。
中国癌症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提示:通过改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和食物的安全,以及建立和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有可能降低中国人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信息,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就有可能远离癌症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