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指责他愚蠢至极 杀九千岁是一招烂棋!
一位丢失江山,背负亡国之名的君主,在长达三百七十余年的岁月里,却鲜受指责。无论是旧世遗老还是新朝统治者,无论是新史学派还是旧史学派,对这位君主——崇祯帝,都普遍抱有同情。人们普遍认为,明朝的灭亡,并非崇祯帝的过错。
崇祯帝的亡国,却赢得人们的同情。这主要源于他壮烈的殉国之举,以及他留下的感人遗书。在遗书中,他坦言自己自登基以来十七年,面临逆贼之乱。他反思自己并非亡国之君,但臣子却未能尽职。他无颜面对列祖列宗,遂脱去龙袍,以发覆面,任凭尸体分裂,以谢天下百姓所受的横征暴敛之罪。他的遗言中流露出对百姓的关怀,让人们对他心生同情。
崇祯帝的悲壮殉国,虽然令人感慨,但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责任。历史上的乾隆帝并不赞同一些历史学家对崇祯帝的评价。乾隆帝认为,一个伟大的君主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让帝国传承千秋万代,而不是简单地以死报国。崇祯帝的悲壮之死,并不能免除他的责任。
乾隆帝认为,崇祯帝在临死前将帝国衰败、灭亡的责任全部推给臣子,这足以说明他的不负责任。虽然崇祯帝接班时面临着一个烂摊子,但他的父亲和兄长都没有能够扭转局面。崇祯帝在稳定政局、减轻百姓负担等方面,本可以有所作为,但他却急于求成,没有弄清历史走向。
如果崇祯帝能弄清历史走向,他应该在即位后先减免不应征收的苛捐杂税,给老百姓留下一条活路。他不宜急于进行驿站改革,也不应急于清除权臣魏忠贤。因为魏忠贤主持下的东厂虽然强势维稳,但其权力已经大到可以决定朝廷动向的地步。
崇祯帝的运气确实不佳。他刚上台就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大旱、大水、蝗虫交替发生,但这些都没有引起他的足够警惕。他按照自己的政治日程表行事,清洗魏忠贤的势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东厂的干政现象。他用自己特务换下魏忠贤的特务,却没有意识到这只是权力更替而非真正的改革。
崇祯帝的悲剧不仅在于他的决策失误和运气不佳,更在于他没有认清历史的走向和自身的责任。他的悲壮之死并不能抹去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失误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