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何迟迟不降准?
昨日,央行公开通知显示,为在春节前后做好流动性管理工作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决定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场次。自1月29日起,将支持机构债券和商业银行债券纳入公开市场操作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质押品范围。
每年春节前夕,市场总会经历一轮“资金荒”,此时央行释放流动性起到救急作用,这已成为近年的一种货币投放惯例。据华创证券研究预测,未来短期资金缺口达2万亿元,中期资金缺口则超过1.25万亿。虽然央行已于1月19日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了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并将3个月期MLF利率下调至2.75%,但资金面依然紧张,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短期品种持续飙升。
对于社会期待和预估的降准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却迟迟没有实施。降准作为一种较为长期的货币政策工具,与MLF等中短期流动性安排有所不同。央行使用短期货币流动性安排工具,既展现了货币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反映出一定的策略考量。
春节之后,经济形势尚不明朗,央行对货币市场的走向也没有明确的预期。春节期间对流动性的需求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春节后会有大量资金回笼。通过中短期方式来稳定市场利率,既能投放流动性,也能随时通过MLF和SLO的到期回收流动性,从而大大提高央行调控货币的主动权。
相比之下,降准虽然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利率,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对短期利率过大的下行压力,对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款基准利率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逐渐减弱,过多的流动性并不能真正注入实体经济,达到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的目的。央行在决策时会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目前,央行在制定货币调控政策时,主要关注两个目标:一是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避免流动性过于宽松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压力。短期货币工具虽然有助于实现这两个目标,但仍具有局限性。随着外汇占款大幅减少的趋势难以迅速扭转,以及春节临近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仍有趋紧压力。预计在春节之后,央行有可能会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在决策时会权衡各种因素,包括市场流动性状况、汇率压力以及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