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奢侈:皇帝一个月的伙食费到底多少才够
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形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而在皇室之中,这样的规律同样被尊崇,尤其是在饮食起居方面。其中,“一日三餐”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于饮食的重视。这并非随意的三餐,而是有着严格的规律和要求。
对于皇帝来说,他们的饮食被称为“传膳”、“进膳”或“用膳”。皇帝用餐的时间和地点并不固定,往往视其日常活动而定。通常,皇帝会在早晨六点到七点之间享用早餐,然后在下午一点左右享用午餐,晚上六点左右会有一次“晚点”或小食。除了这些基本规律,皇帝的饮食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他们的口味偏好和饮食习惯。
清宫的御膳融合了多种风味和菜系,既有传统的满族口味,又有山东风味,甚至还包括苏杭菜点。每位皇帝的饮食爱好都有所不同,有的在膳食上讲究粗细搭配,有的喜食海鲜,有的则偏爱某些特定的菜肴或点心。例如,有的皇帝喜欢烧猪肉皮、清炖鸭舌和鸭掌、西瓜盅等菜肴,还喜欢吃小窝头、炸三角等点心。
为了服务皇帝及后妃们的饮食,紫禁城内设有御茶膳房进行统一管理。膳房内部有着严格的分工和制度,包括饭房、承应、疱长、庖人等等。乾隆年间,膳房更是分为内膳房和外膳房,并设立了荤局、素局、点心局、饭局等多个机构。除此之外,还有官三仓、恩丰仓等供皇家役使的膳食和膳食原料储存机构。
说到皇帝的饮食份例,那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以溥仪为例,他的份例菜肉每天就有22斤,一个月下来就是660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猪油、肥鸡、肥鸭、菜鸡等。如果把宫内的大臣、侍卫等都算进去,一个月的肉食品消耗更是惊人。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溥仪在饮食上的开销每月高达220万上下。
《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对皇家的吃饭有着细致的描写。皇帝吃饭有着一套专门的术语,绝对不能说错。从传膳到进膳,再到就餐的过程,都充满了严谨和繁琐。每一道菜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尝试,确保无误后才能呈到皇帝面前。整个就餐过程更是需要几十名太监的服侍和配合,场面宏大而壮观。
皇帝的饮食生活既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每天的用餐时间到每一道菜的烹饪过程,都体现了皇室对于饮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也反映了皇室的豪华和奢侈,这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