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染者称作羊”是次生伤害

历史文化 2025-07-26 14:07www.178929.com天下奇闻趣事

自年初以来,全国多地再次遭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感染者的数量不断攀升。在这场无声的战斗中,网络上对于新冠阳性感染者的称呼也发生了变迁。原本严肃的医疗术语被一些人以调侃的方式转化为“小阳人”、“羊”,甚至进一步演化为“两脚羊”。更有甚者在性别、年龄上进行区分,出现了“公羊”、“母羊”、“老羊”、“小羊”等不恰当的称谓。个别人员甚至背上出现了画着“抓羊”的图片,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谴责。

这些称谓背后,显然缺乏对病患的基本尊重,它们带有明显的矮化和去人性化倾向,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歧视和排挤的次生伤害。疾病的污名化问题自古有之,历史上在瘟疫期间,因被污名化的患者遭受极端对待的案例屡见不鲜。如今,在网上用键盘污名新冠患者,同样是瘟疫恐慌的扭曲表达。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的王一方教授对此深表关切。他指出,媒体和学者应积极为患者正名,消除网络语言暴力对他们的伤害。面对传染性极强的奥密克戎病毒,新冠感染者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应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非歧视和排挤。

在现实生活中,新冠感染者在战胜病毒、回归正常生活后,仍面临着被街坊邻居排挤的情况。对此,民政部门及官员积极倡导平等对待康复患者。武汉市在2020年疫情过后,民政部门官员曾表示,治愈出院或即将出院的康复患者应该回归社区正常工作生活。生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患者,在他们生病及康复后,不能对他们另眼相待。

王一方教授警告说,“污名化的网络环境不仅会对无辜染病的新冠患者造成伤害,还会影响流调过程中的诚实申报。恐惧公布行程、害怕受到道德谴责的心态会导致恶性循环。我们应该鼓励感染者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流调工作。对于那些恶意违反管控规定、明知密接或染病仍任性传播疫情的人,应当依据防控规定予以处罚,但不应将他们与无辜染病的人群混为一谈。”

一位研究健康传播的学者也向健康时报表示,对传染病感染者的“污名化”传播污染了网络生态,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平台应积极响应国家防疫号召,对网络上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进行及时处理,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78929.com 奇巧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世界奇闻异事,天下奇闻趣事,奇闻异事,未解之谜,灵异事件,宇宙探索,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