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胎曲葬”死者状如胎儿谜团难解
昨日,市文化遗产宣传月系列讲座的《三峡考古》专题在市文物考古所如期举行,吸引了众多文化遗产爱好者前来聆听。这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市考古所所长邹厚曦研究员,他为我们揭开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历史谜团。
邹厚曦首先了长江三峡的形成时间。据他介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长达四年的艰苦研究,成功构建了完整的三峡地区长江阶地年代序列。这一重大发现正式确认了长江三峡大约形成于200万年前。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初步明确了三峡地区层状地貌面的分布、特征、年代,并对“江北砾岩”的成因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了阐述。
邹厚曦表示,大约200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地理环境并不像今天这样峡高谷深,而是相对平缓,河道尚未完全贯通,这样的环境更适于古人类的活动。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类生活习性及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紧接着,邹厚曦将话题转向了人类首件艺术品的。他展示了两根古剑齿象牙化石的照片,这些化石上刻有神秘的史前人类刻痕,极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品。这两根化石长达2.06米的剑齿象牙,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黄万波带领考古队在奉节天坑地缝旁发现的。除了这两根化石,还发现了一枚人牙化石以及巨羊、长臂猿、大熊猫等4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
最令人瞩目的是,在剑齿象门齿化石的尖端部分,有一些奇怪的痕迹。其中几条深而弯曲的痕迹,宛如伸展的树枝,横断面呈U型。经过鉴定,这些刻痕被确认为史前人类所留,距今约有10-12万年。邹厚曦认为,这些刻痕可能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对于研究人类艺术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讲座内容生动、深入浅出,既有科学严谨的研究数据,又有引人遐想的艺术起源之谜,令在场的文化遗产爱好者们听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