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拿丧事当办喜事 仓皇出逃后风光归巢
在历史的长河中,深宫之中的慈禧太后,虽被祖制所束缚,却对外面的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她常常召见臣下,询问世间百态,这不仅体现了她作为掌权者的需求,也透露出她作为普通人的人性欲望。在平定太平军后,清朝一度展现出中兴的态势,舆论也赞誉慈禧的治国大计。徐凌霄、徐一士兄弟所著的《凌霄一士随笔》中,记载了慈禧曾考虑效仿高宗南巡的想法,但恭亲王以战后民生凋敝为由,对此持谨慎态度。
在恭亲王去世后不久,慈禧还是实现了她的出游愿望,不过不是南巡而是西巡。然而这次出游却遭遇了庚子事变,慈禧与光绪皇帝在八国联军的侵略下被迫出逃。当时的逃难情形在多种笔记中都有真实记载,如岑春煊的回忆,描述了慈禧与光绪的艰难处境。
这场庚子事变对于国家和慈禧个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在逃难过程中,乱兵溃勇的不遵约束不仅让供应困难,也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岑春煊受命整饬军纪,但面对溃兵的挑战仍然防不胜防。
当国家遭遇如此大难时,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却只是空洞抒情,如岑春煊一路的慨叹“多难兴邦”,却很少有人去追问灾难的真正原因。慈禧虽然向臣下征询“雪耻”之策,但她的真实想法只是为了挽回面子,担心自己的权威动摇。
果然,苦难的刺激只有一时之效。在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居然下令大赏臣下,这让中外人士瞠目结舌。军机大臣瞿鸿禨虽有识大体之言,但慈禧仍我行我素。
当慈禧回到紫禁城时,虽然离京是逃难,但回宫却像巡游一样“兴高采烈”,“大事铺张”,仿佛灾难从未发生过。这让人想起那句改过的名句“国在山河破”,对于掌握政权的人来说,只要“国在”,“山河破”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依然能够享受生活,天下依旧太平。
这场庚子事变不仅让慈禧的权威受到挑战,也让人看到了清朝统治下的社会矛盾和危机。无论是对慈禧个人还是整个清朝来说,这次事件只是他们漫长历史中的一笔,一切似乎都未曾改变,一切又都在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