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安被杖责埋怨转而投降魏国 司马懿为什么不相
你是否了解苟安其人其事?奇秘网带你深入了解。
在乱世之中,因听信谗言而召回前线将领,这样的情形并不罕见。蜀国的君主阿斗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苟安,作为蜀军的重要将领,曾因为军中贪杯,延误了军粮的运送。按律当斩,因为他是李严的部下,有人提醒孔明注意处理方式的后果,最终苟安逃过一死,却被重杖八十。这本是为了惩罚他的过失,却也为后续的事件埋下了隐患。
苟安因一时的贪杯而延误军粮,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孔明当时果断依法斩杀苟安,或许就不会留下这一隐患。杨仪的提醒让孔明在考虑苟安的“背景身份”后,选择了从轻发落。这一决定,虽然暂时保住了苟安的性命,但却为他后续的投降魏国埋下了伏笔。
这件事告诉我们,执法必须严格,不能有任何宽松。苟安如果当初被依法处死,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投降事件,司马懿也不会利用苟安来扰乱孔明的北伐。我们也应认识到,对于某些行为,不能姑息纵容,必须严惩不贷。
有人批评中国人对于犯重罪的人往往会斩草除根,诛灭九族,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有其道理。孔明在面临苟安的问题时,应该果断决策,斩草除根,以免后患。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社会中的确存在喜欢随意提醒他人的人,不考虑时机和后果,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讲话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苟安其人,看似小人,受罚后觉得在蜀国无前途,便投降了魏国的司马懿。司马懿虽对苟安的投降持怀疑态度,但仍让他回蜀国散布谣言。苟安为了表明忠心,赶紧回到蜀国,却不幸被人将谣言传到了阿斗耳中。阿斗虽有所怀疑,但最终相信了苟安的谣言,召回了孔明,延误了北伐的良机。
最终,阿斗悔恨万分,知道是听信了苟安的谗言。孔明在惩处了妄奏的宦官后,也提醒朝中大臣要警惕奸邪小人,不要姑息纵容。由宦官煽动的火焰最终引火烧身,宦官自食其果。这一事件也警示我们,对于谣言和小人,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能被其蒙蔽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