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神秘"胎曲葬"未解之谜 死者伏如胎儿
长江三峡的神秘起源与岁月沧桑,全球首件艺术品的神秘面纱,以及古老胎曲葬的深邃寓意,这些都是人们心中难解的谜团。在市文化遗产宣传月系列讲座的《三峡考古》中,市考古所所长邹厚曦研究员为我们揭示了一系列有趣的秘密。
长江三峡,这个历经数百万年岁月洗礼的自然奇观,其形成时间一直备受关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四年的深入研究,成功揭示了长江三峡大约形成于两百万年前。专家团队明确了三峡地区层状地貌的分布、特征、年代以及江北砾岩的成因和环境意义。这一重大发现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长江三峡的地理演变和历史变迁。
邹厚曦在演讲中还提到,早在两百万年前,三峡地区并不像今天这样峡高谷深。那时的河道相对平缓,河道尚未完全贯通,更适合古人类的活动。这也让我们对古人类在三峡地区的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更让人兴奋的是,邹厚曦在讲座中展示了两根带有史前人类刻痕的古剑齿象牙化石照片。这两根化石长2.06米,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黄万波带领考古队在奉节天坑地缝旁云雾乡兴隆洞古人类遗址发现的。这些化石极有可能是人类最早制作的艺术品。遗址还发现了人牙化石以及包括巨羊、长臂猿、大熊猫等在内的四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这些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人类艺术起源的线索,也让我们对人类的早期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邹厚曦还谈到了神秘的胎曲葬文化。这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寓意?它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是人们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讲座中,邹厚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和解答,让听众们对胎曲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场讲座内容生动、丰富,既有深入的理论,又有引人入胜的实际发现。邹厚曦研究员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讲述方式,带领听众们走进了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和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