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为何能当太子?因兄长们争储渔翁得利
作为千古一帝的骄子,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引人注目,然而除了表面的光环,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他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李治。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皇子。在太原的一次奇遇,一块纹理天成的奇石显现“治万吉”三字,一时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对于李治来说,这些外在的征兆只是他命运的一部分。
争储的漩涡中,他的两位兄长李承干和李泰各自斗得两败俱伤。李承干被废黜,政治生涯终结;李泰虽占上风,但因锋芒过露成为众矢之的。而李治,在这场争斗中置身事外,虽未显露出卓越的才能,但也未引发非议。他的“宽仁孝友”给他在群臣中赢得了相当的好感,这对经历过承干与李泰争储的群臣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优点。
除此之外,李治还拥有了另外两个重要的优势。对于握有大权的元老重臣而言,他的“仁孝”更受欢迎。他们不仅认为这是守成之主必须具备的美德,更希望有一位易于摆布的君主以保证他们的权势和地位。而对于太子人选的选择,李世民也曾举棋不定。他欣赏李泰的才能,却担心其容不下兄弟;他赞赏李治的忠厚善良,却不满意他的优柔寡断。李泰的一个致命错误为李治创造了机会,他的恐吓使得李治变得忧心忡忡。李世民的察觉使得事情败露,对李泰产生了不满。加之李承干的话语提醒了李世民,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再度发生,他选择了放弃李泰,改立李治为太子。
公布决定的那一刻,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百官,询问谁可立为太子。百官都认为李治仁孝,应当立为继承人。于是,在众人的拥立下,李治顺利被立为太子。那一天,李泰带着百余名随从前往却未料形势变化,刚刚抵达就被撤去随从并囚禁。而李治之所以能轻松成为太子,除了他的仁孝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两位兄长斗争到两败俱伤的结果与他本身的才能似乎并无直接关系。正如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上演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治成为了这场争斗的最终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