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走百病的来历 妇女摸钉求吉除
正月十六游百病,传统习俗显魅力
随着春节的脚步渐行渐远,年味却并未随之消散。特别是在正月十六这一天,许多地方依然沉浸在了浓厚的年节氛围中。这一天,一种名为“游百病”的传统习俗在许多地区盛行,尤其是四川、陕西、贵州等地,这一习俗更是深入人心。
“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这句简单的民谣道出了“游百病”的深厚含义。所谓“游百病”,就是通过四处行走的方式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顺顺利利。于是,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参加“游百病”活动,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游百病”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外出活动,它还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讲究。活动一般会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妇女们会聚合在一起,或沿着墙边行走,或过桥,或漫步郊外,目的就是为了驱病除灾,祈愿健康。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摸钉”。人们认为在“走百病”时,摸到庙中的门钉可以求吉除疾,寓意家庭人丁兴旺。在游百病时,许多人会特意去摸庙门上的门钉,以期盼家庭幸福、人丁兴旺。
关于“游百病”的由来,还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据说在很久以前,四川成都曾遭受敌人的围攻,官员纷纷撤退,百姓们不得不拿起武器奔向城墙抵抗。由于城墙年久失修,难以抵挡敌人的侵袭,百姓们只能加固城墙来抵御敌人。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百姓累倒了。等到正月十六这一天,敌人再次来袭时,百姓们奋力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赶走敌人后,那些曾经累倒的百姓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于是,人们认定正月十六是个吉祥的日子,既能观赏风光,又能消除病灾。这一习俗便逐渐流传下来,形成了今天的“游百病”。
正月十六这一天,无论是走百病还是摸钉,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传统习俗的流传与继承,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一天,让我们一同走出家门,参与这一传统活动,感受那份深厚的年味和节日氛围,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