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十岁大寿是如何办的?其中又有哪些有趣
在乾隆皇帝80岁的寿辰之际,他已经稳坐皇位长达55年。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时刻,他计划了一场盛大的庆典。作为一位明智的君主,他知道这样的活动可能会过于铺张,从而受到御史的批评,甚至可能影响到他晚年的声誉。那么,乾隆是如何应对那些坚持“生以身谏,死以尸谏”的言官们呢?
他选择了一种巧妙的方式——举办一场“听证会”。这场听证会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听证会,但它的确为乾隆提供了一个听取各方意见的平台。
乾隆的生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三,但在五月初十,他已经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开始庆典的筹备工作。国外的使臣陆续抵达,各地的官员也积极进献礼物。从七月初七开始,乾隆接见了前来祝寿的各国使臣、宗教领袖,并观看大戏、赐宴招待,繁忙而有序。
乾隆明白,很多事情不仅要办,而且要大办。但如何做到既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不被他人抓住话柄呢?他的策略是找一位机智的大臣,在背后给予一些提示,让他出面组织一小群人在正规流程下提出提案。乾隆则会假装不知道这件事,甚至假装提出反对意见。等到适当的时机,他会表示支持并同意,在百官的一致称颂中通过。这就是领导的艺术,姿态一定要摆足。
于是,在早朝时分,军机大臣福康安代表全体大臣向乾隆上书。他称颂皇上励精图治,带来天下太平的盛世。全国各地民众感恩戴德,纷纷捐献财物。王公大臣也积极捐献,无需花费国库的资金。
从七月十二日起,乾隆开始接受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外国使臣、宗教领袖以及少数民族领袖的祝福。他身着龙袍礼服,头戴,坐在紫禁城太和殿上。在歌功颂德的乐章中,他接受了跪拜大礼及祝寿,并赐宴席,君臣同欢。二十一日,在大庆戏的鼓乐声中,乾隆结束了这次豪华而隆重的庆典活动。
如今,各级部门越来越重视“听证”制度在决策出台中的重要性。虽然乾隆的“听证会”取得了“成功”,但其本质上更像是一场“演戏”。若长期依赖这种方式而忽视真正的民意收集与整合,最终只会落得一个“热闹”的表象。真正的听证会应当深入民心,广泛收集意见,而非仅仅是一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