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破雾系统?破雾系统首次上阵有什么能力
飞机遭遇大雾天气,视线受阻,飞行变得困难重重。在浓雾笼罩之下,机场不得不暂停起飞,以确保乘客的安全。近日一项新的破雾系统被研发并成功应用,效果究竟如何?让我们跟随报道一探究竟!
清晨,天河机场被大雾笼罩,一度导致能见度降至250米。按照以往的规则,当能见度低于550米时,飞机只能寻找其他机场进行备降。但令人惊喜的是,昨天有5架飞机在仅300米的能见度条件下,成功穿越迷雾,稳稳降落在天河机场。
凌晨5时,天河机场的跑道逐渐被浓雾包围。到了7时,跑道能见度降至300米,塔台立即启动低能见度运行程序。就在从泰国曼谷回武汉的南方航空3030航班成功破雾降落,准确无误地抵达东跑道。这是天河机场在能见度低于550米情况下成功降落的首架飞机。随着浓雾逐渐消散,低能见度运行程序在大约一个小时后结束。
这项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民航湖北空管分局的辛勤努力。他们在天河机场安装了一套先进的场面监视系统,该系统配备了16双能够穿越迷雾的“眼睛”,它们分布在机场的跑道、滑行道和联络道等关键位置。这套系统结合了已有的场面监视雷达信息,可以准确地解析飞机发出的数据,计算出飞机的精确位置,定位误差仅2米左右。这些“眼睛”与机场跑道上的仪表着陆系统共同协作,构成了强大的盲降系统。
这一系列的软硬件升级使得武汉天河机场的特殊二类及标准二类低能见度运行程序得以优化。今年2月1日,该程序得到了民航总局的批准并生效。昨天的大雾天气,正是该程序首次实际应用的日子。
关于CT6夜视系统的破雾效果,也有相关的解释。其夜视效果与红外灯及环境密切相关。而镜头的选择也是关键因素。在不同的环境和距离下,需要配备不同的镜头以看清人脸或其他目标。例如,在距离近范围窄的环境中如电梯,需要广角镜头;而在距离远范围广的环境中如广场,则需要配备可变焦的镜头。红外灯的功率也影响着夜视效果,功率越大,照射距离越远,配合镜头就能在黑暗中看清目标。
这项破雾系统的应用为航空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节约了运行成本,还大大提高了机场的运行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航空飞行将更加安全、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