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助力除陋习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新的法律目标——“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指引下,我们迎来了法制建设的新挑战。这一变革,不仅仅是一场法律的行动,更是一场消费观念的深刻转变。
陋习,如同历史的阴影,常常与不良的传统消费观念紧密相连。它们隐藏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因素背后,其中非理性消费便是其表现之一。要真正革除这些陋习,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量,更需要倡导并树立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对环境友好、对生态无害的产品。对于滥食野生动物这种行为,无疑是绿色消费理念所不能接受的。其他如使用高污染高排放的汽车、没有合理回收措施的一次性用品、不自觉实行垃圾分类、浪费能源资源等消费行为,虽未在法律上被禁止,但同样属于陋习的范畴。
革除陋习的核心在于引入绿色消费的理念和机制。近年来,我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从绿色GDP考核、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到低碳发展,大多侧重于经济领域和生产环节。作为消费领域的短板,公众的消费习惯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那些长期形成的消费陋习,已经到了必须革除的时候。
绿色消费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紧密结合,使公众的消费权益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融为一体,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并必将得到公众的广泛响应。建立绿色消费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产业政策、科学技术、法制、市场环境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包括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等思想观念的引导。
陋习往往根深蒂固,难以一时根除。我们需要坚定的决心,抓住适当的时机,采取果断措施。在我国,革除陋习面临的双重阻力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还有观念层面的。以滥食野生动物为例,物质层面的问题涉及养殖业的经济转型;而在观念层面,则需要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来逐渐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决胜的关键。只有树立起绿色消费观念,才能真正解决滥食野生动物等问题。
我们期待这场从法制到观念的深刻变革,带来的是全社会的绿色新生。让我们共同期待并努力,为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