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如何看国内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各类商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从数据上看,WTI原油期货价格、LME铜期货价格和CRB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综合指数均呈现出强劲的上涨态势。与此全球各大经济体的通胀指标也在逐步攀升。
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以及通胀走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各大经济体推出的刺激方案使得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由于境外疫情反弹,供给端仍受到制约,需求复苏快于供给恢复。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宽松。这些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通胀中枢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温和抬升走势。
对于我国而言,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上。由于去年低基数的影响,今年二、三季度可能会阶段性推高我国PPI涨幅。而我国作为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原油、铁矿石和铜等商品的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对PPI影响较大。尤其是原油,其下游产业链长,还会影响化工品等价格。尽管年内PPI可能出现阶段性上行,但应客观、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随着基数效应的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的恢复,PPI有望趋稳。
在消费者物价方面,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近年来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对较低。国内生猪供给已基本恢复,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丰收和农产品自给率高,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这意味着我国CPI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央行表示,综合研判后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但也需要对大宗商品涨价给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