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首次发现超新星遗迹
中德科学家联手银河系奥秘:十年合作揭示磁场之谜
自2001年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便携手合作,致力于银河系磁场的研究。他们利用我国新疆天文台的25米射电望远镜,在6厘米波段对银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射电偏振巡天。这一研究,与德国100米望远镜在21厘米波段的巡天结果相互印证,共同揭示了银河系的神秘面纱。
在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伙伴小组框架协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德双方共同研发了接收机和后端设备,成功安装在我国新疆天文台的望远镜上。这项联合研究历时十年,共耗费了约4500小时的观测时间,覆盖了2200平方度的天区。
国家天文台致密天体与弥漫介质团组首席研究员韩金林表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利用陆基望远镜开展的银道面偏振巡天中观测频率最高的大规模项目。基于这一数据,中德合作小组深入研究了银河系的弥漫射电辐射特征,得到了一批独特的、其他大望远镜无法捕捉到的完整图像。这些图像揭示了恒星诞生与死亡的过程,包括电离氢区的形成以及超新星遗迹的出现。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批罕见的法拉第效应云团天体,并深入了它们的电子密度和磁场强度等关键物理信息。
韩金林研究员强调:“6厘米波段的新数据对于确定天体目标的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些新发现,我们成功识别出两个被前人错误认定的超新星遗迹,并激动人心地发现了两个全新的超新星遗迹。这是中国人首次利用国内望远镜和自己的数据发现超新星遗迹,对于国际天文界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尽管他们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但迄今为止仅探测到270多个超新星遗迹。”
到目前为止,中德合作项目已经发表了23篇科学论文,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天文实测能力,也推动了射电天文技术的进步。这项合作不仅展示了中德两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紧密合作,也彰显了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的实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