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浊扬清是什么意思
激浊扬清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深刻而富有寓意。其字面意思是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形象地描绘了清除不良事物、发扬优秀事物的场景。这一成语在现代仍然被广泛应用,用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去除邪恶、奖励正义。
激浊扬清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文献中。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情怀。在古代社会,它常常被用来形容官员们去恶存善、整顿纲纪的行为。如今,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用于描述个人的品德修养,也用于形容社会风气的好坏。
这个成语在语法上属于联合式,可以作为谓语、宾语、定语使用。它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尸子·君治》,以及其他古代文献。例如,在《人物志》中,有“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的说法,强调了激浊扬清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
激浊扬清造句应用广泛。如“一家人老少难兼顾,四处奔波。镜头开合世事,春秋心底感受。浑浊扬清肩道义,去伪存真性灵”,用激浊扬清来形容记者们坚守道义、追求真实的职业精神。又如“盛唐贞观之治,方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王贵激浊扬清,嫉恶善良”,用激浊扬清来描绘古代忠诚正直的官员形象。
除了上述解释和造句,激浊扬清还有其他出处和示例。例如,《陈州米》第二折中有“待制为官,忠报国,激浊扬清”的说法,强调了忠诚报国、清除邪恶的行为。《花月痕》第四十六回中也用到了激浊扬清,表达了必须先清除恶劣事物,才能抵御外部邪恶的思想。
激浊扬清是一个富有深刻寓意的成语,它提醒我们要有清晰的是非观念,善于辨别并清除不良事物,积极发扬优秀的事物。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体现。在引用激浊扬清这个成语时,请务必注明出处,以尊重其来源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