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一直打到45年,为何不趁早投降?
无法早投降的背后原因
在二战的末期,德国面临的投降命运早已注定。投降并非易事,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原因。
盟国在英美苏法的初期谈判中,早已约定不得单独接受德国投降。这一约定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遵守。在那个时期,德国内部有许多人试图与英美接洽,试图联手对抗苏联。英美认为苏联的威胁比德国更大,因此不可能单独与德国谈判接受投降。如果这样做,苏联将立即反目,推翻之前的所有约定,甚至可能与德国联合,就像当年瓜分波兰一样。德国可能会退出占领苏联的全部领土,甚至放弃部分东欧地盘,转而共同对付西线的英美。斯大林作为实用主义者,很可能会采取这样的行动。
坚决不允许投降。他曾在一次演讲中明确表示:人的一生,经历一次投降就足够了。让我再次选择投降,我宁可选择死亡。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当部下建议单方面与英美接触时,的回答是:等我死了以后,你们想怎么接触都可以。他的继承人戈培尔也持有同样的立场。戈培尔夫妻宁愿毒死自己的六个孩子,随后自杀也不愿投降。而德军秉承普鲁士贵族军人的传统,对国家元首怀有深深的忠诚。他们宁愿战斗到最后一刻,也不会轻易投降。在最后的柏林战役中,即使明知必败无疑,许多德军仍然坚守在每一块碎石瓦砾之后。
盟国希望彻底解除德国的武装。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给盟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苏联为例,二战期间死亡人数高达2680万,损失惨重。盟国认为必须彻底解除德国的武装,以防止其再次发动战争。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彻底打败德国,让其接受无条件投降。
德国投降的延迟,不仅仅是因为战场上的胶着状态或的顽固抵抗,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盟国的立场、德国的内部动态以及苏联的威胁。这一切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德国投降的过程变得复杂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