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孙悟空为何要偷蟠桃盗御酒窃仙丹?
孙悟空的传奇经历始于他对天庭职位的不满足。他曾因拒绝接受弼马温的职位而反叛天宫,玉帝为了安抚这位“跳槽员工”,便封他为齐天大圣,名义上是个威风凛凛的官职,但实际上只是个虚衔。
对于终日游手好闲、享受美食与友情的孙悟空来说,这个职位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对于那些在天庭辛勤劳作、常年加班的老同志来说,他们对这个无所事事的齐天大圣心生羡慕与嫉妒。许旌阳真人甚至向玉帝建议,让孙悟空去管理蟠桃园,以免他的闲散影响天宫的工作秩序。
众所周知,猴子最爱的食物便是桃子。这一任务对于孙悟空来说,无异于让猫去守鱼池,怎能不引发他的贪念?自他接管桃园的那一刻起,每天面对满园的蟠桃,孙悟空的口水直流,内心难以抵挡诱惑。最终,他偷吃了桃子,甚至更进一步,潜入瑶池偷饮玉液琼浆,又跑到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将五个装着仙丹的葫芦一扫而空。
这便是孙悟空臭名昭著的“偷蟠桃、盗御酒、窃仙丹”的故事。这一系列行为背后,凸显的是孙悟空内心深处的欲望。作为一个神仙,他本应该超脱于凡尘的欲望,但他的行为却显示出他依然受到欲望的驱使。从这个角度看,他离真正的神仙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禅宗的角度来看,孙悟空的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偷心不死”的问题。他的心如同猿猴的心,不断翻腾,无法平静。他的心理状况反映出他对所得到的职位、蟠桃、酒水和仙丹等都存在强烈的欲望。这些欲望驱使他不断追求,无法获得真正的内心安宁。
南怀瑾先生曾指出,修行者在时若心存贪念,便是“偷心不死”。这种贪念包括想得到神通、道行、长寿等。只有摒弃这种贪念,才能真正修得正果。
通过讲述孙悟空的偷盗行为,《西游记》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修行之初,我们必须力戒“偷心”。如果看到好的就想占为己有,听到好的就想独自享受,那么学道修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人生亦是如此。我们需要摒弃所有的贪念和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安宁和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