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揭网约车平台高额抽成
近日,新华社的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一些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高达25%甚至更高,而司机和乘客对于这些抽成的具体比例和计算方式却一无所知。这一“黑箱”操作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愤怒的声音在网络上此起彼伏,许多人批评平台抽成过高,是对司机的无情“压榨”。讽刺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有人认为这是“资本的两头收割”,呼吁相关部门介入管理。
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他们质疑,为何出租车需要交份子钱,而平台抽成却不能接受?对此观点,我的看法是,虽然抽成本身可以理解,毕竟平台需要运营成本和保障服务的安全投入,但过高的抽成比例确实存在“猫腻”。
对于短途订单而言,三成左右的平台抽成或许并不算高。对于长途订单来说,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长途订单中,司机的人工和油费等成本会增加,而平台的运营成本基本不会发生变化。同样的抽成比例在长途订单中就显得过于沉重。
前段时间,北京律师陈枝辉在网络上吐槽自己在携程上打车时遭遇的高额抽成问题,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类似的情况并不只是网约车独有的问题,外卖平台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公开数据显示,外卖平台的抽成普遍在20%以上。实际上,从网友晒出的订单来看,同一餐饮企业的产品,外卖价格已经是堂食价格的一倍。这20%的抽成比例是否真实也值得打上一个问号。
外卖越来越贵,商家和骑手都在抱怨赚不到钱,这也使得外卖平台背负了“三吃”的恶名——吃商家、吃用户、吃骑手。以网约车、外卖为代表的平台经济,虽然曾被视为希望之星,但现在看来,在经历了补贴狂潮后,平台经济似乎正在走向其反面,交易成本不断飙升。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呢?相关部门有必要出手管理吗?我认为,市场的问题应该由市场自身来解决,相关部门应该创造更为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环境,而不是过度干预。例如,可以要求平台强制公开抽成比例,让消费者、司机和商家都能清楚地了解每一笔交易中的抽成情况。在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平台和商家无法借助信息不对称来谋取暴利,消费者、司机和商家也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才是遏制平台经济异化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