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不是末日古代科举落榜生的遭遇和发

天下奇闻 2025-07-07 16:07www.178929.com天下奇闻趣事

奇技网导读:清代科举落榜生的多元出路

在光绪九年的会试中,1.6万多名考生角逐,最终只有“陈冕等三百八十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录取率仅为约1.9%。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98%的科举考生注定成为落榜生。那么,这些落榜生在清代除了继续攻读再考之外,还有哪些其他的选择呢?

一种选择是“半工半读”。这是许多清代科举落第者选择的方式。他们一边工作以养家糊口,一边继续攻读,期待下一次考试能够中榜。例如,清朝官至左副都御史的吴大澂,在连续几次落第后,选择了边教书边准备考试的生活。他在34岁那年终于中榜,后来成为大臣、著名金石考古家。

另一种选择是通过捐纳途径。例如,魏源在连续参加会试落第后,按例捐资得了个“内阁中书舍人候补”的职务。他利用这个职务之便,系统阅读了内阁所藏的清朝开国以来的大量史事档案,并完成了《圣武记》和《海国图志》两部重要著作。科举落榜生通过捐纳获得官职,在清代尤其是晚清时期相当普遍,但也成为了晚清吏治腐败的一个体现。

第三种选择是放弃科举之路,从军从政。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多次科举失利后,决定弃文从武,凭借真才实学成为了晚清重臣。近代名流梁启超也是典型的例子,他虽然在科举考试中屡遭失败,但凭借自己的言论和政治活动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人物。

第四种出路是参加“大挑”。这是清为会试落榜生设计的一种特殊途径。米脂人高照煦通过“大挑”被任为教职,后历任宜川训导、榆林教授。这一制度虽然看似给了落榜考生一个机会,但实际上却存在以貌取人的偏见。像阎敬铭这样的名臣,虽然因貌不扬在初次“大挑”中落选,但后来却发愤补习,最终高中进士。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落榜生对科举失望,选择从事商业。例如郑观应,他在童子试未中后,即弃学从商,后来成为有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慈善家。

清代科举落榜生的多元出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不同选择。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其他的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给我们今天的人生选择以启示。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78929.com 奇巧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世界奇闻异事,天下奇闻趣事,奇闻异事,未解之谜,灵异事件,宇宙探索,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