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成人礼是怎么样的?冠礼笄礼
对“冠礼”与“笄礼”的探寻之旅
历史中的发型背后隐藏着年龄的秘密。在古代的天地之间,少男少女的成长被发式的变化标记。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一古老的传统——冠礼与笄礼的神秘面纱。
在古代,发型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年龄的象征。孩子们在三四岁至八九岁时,头发自然下垂,被称为“垂髫”。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男孩们开始把头发分成两半,扎成羊角似的形状,叫做“总角”。十五岁时,男孩们会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将头发扎成一束,这标志着他们从孩童成长为青年。这个仪式就是“冠礼”。
在古代中国,无论男孩女孩,到了成年都要举行特殊的成人仪式。男孩戴冠,女孩配笄,这就是“冠礼”与“笄礼”。这些仪式不仅是对成长的庆祝,更是对责任的象征。
冠礼,是古代为贵族男子举行的仪式。在宗庙中,接受冠礼的人会被要求将头发盘起,戴上礼帽。这一仪式标志着男子已经成年,具备了择偶成婚的资格。“弱冠”一词用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应,女子的成年礼称为“笄礼”。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家长会帮她把头发盘结起来,插上一根簪子。这一改变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及笄”一词指称女子年满十五岁。
除了“冠礼”与“笄礼”,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形容女子年龄的词语,如“豆蔻年华”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子,“碧玉年华”形容十六岁的女子,“桃李年华”形容二十岁的女子等。这些词语都是拿美好的事物作比,赞美女子的青春韶华。
古代对冠非常重视,不仅男子成人时要加冠,而且冠一旦戴上,轻易不会摘下。甚至有人为捍卫冠冕威仪而死。在戴冠这件事上,不仅尊卑有别,男女也有别。直到唐代以后,贵族女子才可以戴冠。所谓的“”,是只有贵族女子才有资格佩戴的装束。
让我们一同穿越千年,感受这一古老传统的魅力。在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时代里,我们或许无法亲身体验古人的冠礼与笄礼,但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韵味,感受到青春的美好与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