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起义的结果如何 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乾符五年,即公元878年,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义军成功攻占了罗城。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迅速调兵遣将,在荆门一带成功挫败了义军的攻势。王仙芝领导的义军在此解围后退走,在申州的东境遭遇了招讨副使曾元裕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两万勇士壮烈牺牲。
唐王朝对镇压起义的领导层和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由于认为宋威“杀尚君长非是”,镇压起义“无功”,遂解除了他的兵权。随后,曾元裕被擢升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也接任招讨副使。西川节度使高骈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运转使,集中了唐王朝的优势兵力,对王仙芝的义军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
仅仅一个月后,即乾符五年二月,王仙芝的义军在黄梅地区遭到曾元裕的围困。经过无数场激烈的战斗,五万余名勇士英勇牺牲,王仙芝也在突围中不幸战死。他的部下被迫渡江,转战江南,而另一部分则由尚让率领继续战斗。
王仙芝起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其影响深远。这次起义极大地打击了封建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王仙芝作为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特质和宝贵品质。他既具有革命性,敢于反抗剥削,又对地主阶级抱有幻想,具有软弱、妥协和局限性。
回顾整个起义过程,从起义开始到王仙芝战死,虽然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这次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王仙芝提出的“平均”口号,对动员农民反抗唐朝黑暗统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与反抗性的集中体现。当面对胜利的诱惑和失败的打击时,王仙芝和他的战友们经不住考验。他们一再向地主阶级乞降、退让,这削弱了起义力量,分裂了革命阵营,导致了最终对敌斗争的失败。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王仙芝起义及其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阶级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任务。由于封建小农经济完全依赖于土地等生产资料,而这些生产资料又属于地主阶级所有,这使得农民阶级在反抗过程中产生了妥协和退让的心理。他们不敢完全打破封建统治秩序,也无法向更高的革命阶段迈进,取得更为辉煌的革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