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家族究竟是怎样管理举世无敌的军队
在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的一段铁路旁,考古专家们意外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墓葬,墓中藏满了竹简。沉睡在这里的是一个名叫喜的秦国小官吏。他的一生,都被记录在这些竹简上。这些竹简不仅承载了秦国繁杂的法律,更见证了一个普通秦国人的生活轨迹。
喜,一个普通的秦国小官吏,在登上王位的那一年,正值他17岁的青春年华。那时的他,向申报了自己的年龄,开始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当时的这一举动,被后世称作“傅籍”。意味着他正式成为一名可以为国家效力的壮丁。
竹简上的字迹透露,喜在秦始皇三年、四年和十三年的时候,都曾身披战袍,从军打仗。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窥见秦国兵役制度的一斑。在秦国,一个人一生服几次兵役似乎没有严格的规定。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只要国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必须随时奔赴战场。
秦人还实施了封爵制度,共有二十级爵位。男子只要获得一级爵位以上,犯罪便可得到减免。对于普通的秦人来说,他们的服役期限从17岁开始,一直到60岁结束。对于有爵位的人而言,他们可以减少服役期,甚至在56岁时就可以提前退役,享受那被称为“免老”的荣誉。
当秦国的十年统一战争爆发时,国家调集了大约100万的士兵。那时,秦国的人口大约有500多万,意味着每五个秦人当中就有一个士兵。这一数字足以证明秦国普遍的征兵制度。战争爆发时,每一个秦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的安排。
喜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竹简上记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约在40斤左右。当秦国消灭楚国、进行长达两年的战争时,所需的粮食至少高达50万吨以上。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秦人的付出与牺牲。
喜的竹简,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让我们窥见了秦国的兵役制度、封爵制度以及战争背后的艰辛。这些竹简上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让我们更加敬畏那些为国家付出生命的英勇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