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何终生未科举?并非清高而是政审不合格

天下奇闻 2025-07-24 17:47www.178929.com天下奇闻趣事

未知的旅程:为何有人终身不碰考试?

在古代中国,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简直难以想象。那是一个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那时的读书人要想有所作为,通常只有两条路可选:若出身王公贵族,享受“”的特殊照顾;否则就只能通过考进士来争取上进。是的,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诗人们创作的诗歌风格,无论是雍容华贵还是苦大仇深,都与他们是否考中进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象一下那些一考就中的人,他们的诗歌必定充满雍容华贵的气息。而那些诗写得充满苦难与挫折情感的诗人,要么是屡次落榜,要么是历经长达八年的艰苦努力才最终登科。为何有些诗会写得如此苦大仇深?以某位诗人为例,他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心态几乎扭曲。为了参加进士考试,他几乎倾家荡产,甚至典当家具,“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这是何等的伤心与绝望。幸运的是,孟郊在46岁那年终于考上了进士,他欣喜若狂地写下了《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

在唐代,一旦考中进士,两件最荣耀的事情莫过于在慈恩塔上题名和游街。新科状元们的游街盛况空前,各大青楼都张灯结彩,夜夜笙歌。背后也不乏商家的赞助。当时的大族选女婿,都盯着新科进士。因为在唐代,考取进士后若能做翰林,甚至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成为宰相。

那么,为何李白不走科举这条路呢?原来这一切与他的身世有关。

唐进士并非易事,首先要通过资格审查。这个“政审”过程相当严格,需要注明你的籍贯、父祖姓名及其职业。更规定,如果家里从事商业买卖或者亲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就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罪犯的后人,更是连碰都不能碰。而李白恰恰两条都占了:他是罪人的后代,同时也是商人之子。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既然你已经把我参加考试的资格都剥夺了,我为何还要热脸贴冷屁股?天才李白绝不会这么做。于是,他高傲地宣称,你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进士考试呢!

上一篇:鲁智深与林冲上梁山后为何交恶?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78929.com 奇巧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世界奇闻异事,天下奇闻趣事,奇闻异事,未解之谜,灵异事件,宇宙探索,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