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原本可以封王 秦始皇为何一个
秦始皇的子嗣们,原本有机会被册封为王,却因一场关于制度的争论而失去了机会。这场争论的背后,是一个男人的坚持,一个被秦始皇信任的男人——李斯。
在统一六国后,秦王政采纳了一个新词,自号皇帝,规定了后续的皇帝称号。丞相等重臣提议册封始皇的子嗣为王,以镇守偏远地区。他们的考虑是,这些地方刚刚并入秦国,百姓的心尚未被收服,册封王子可以为将来的稳定埋下伏笔。这个提议并未得到秦始皇的完全认可,一场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辩论在朝廷中展开。
李斯,这个擅长辩论的廷尉,驳斥了王绾的提议。他引经据典,以周文王、周武王的分封制为例,指出了其弊端。在李斯看来,分封制最大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间的亲属关系逐渐疏远,导致相互攻击,周天子无力禁止。他提出,全天下都应定为郡县,始皇帝的子弟和功臣可以通过赋税生活得很好,这是实现安宁的最佳途径。
秦始皇被李斯的论述打动,最终选择了郡县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李斯的提议并未完全合理。燕、齐、荆等地的百姓尚未真心臣服于秦国,随时都有反叛的可能。面对这一潜在威胁,李斯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也导致了秦始皇日后不断巡幸天下。
秦始皇的死讯传来后,一些地区果然开始动荡。如果秦始皇当初听从了王绾等人的意见,分封子弟为王,那么在陈胜、吴广起义时,这些王子将会为了自己的封地而积极镇压叛乱。陈胜、吴广等人很可能在初露锋芒时就被彻底消灭。
历史在汉高祖时期得到了验证。淮南布谋反时,荆王刘贾被杀,但楚王刘交成功抵挡了进攻。随后,齐王和汉高祖刘邦的兵马赶到,布最终不敌被杀。这个例子说明,如果秦始皇听从了王绾的意见,他的子弟是有能力守住自己的封地的。秦始皇选择了听从李斯的意见,导致他的子弟失去了被封王的机会,甚至在继位后还被悉数诛杀。
秦始皇的选择虽然带来了长久的安宁,但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却也造成了遗憾。如果他能更全面地考虑实际情况,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遗憾。但历史无法逆转,我们只能从中吸取教训,为未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