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痴情于朋友圈里的“点赞”
自启动“2015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推选活动以来,数万名大学生积极为自己母校的校长点赞。这场别开生面的颁奖典礼上,获奖者均为大学校长,而为他们颁奖的则是热情洋溢的20岁左右的大学生。每位校长的颁奖词都出自本校学生之手,展现了一场温馨而特别的荣誉时刻。(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这些获奖的校长中,有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等佼佼者。他们手捧奖杯,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灿烂笑容。甚至有些校长因为太激动,等不及学生颁奖,就直接“抢”过学生手中的证书。可见,校长们非常珍视学生的褒奖,他们热爱学生,这种情感溢于言表。
尽管这些校长都是高端精英群体,但他们的表现似乎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这样的情感流露是否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本色,还是只是一种临时的情绪宣泄?这场评选活动由高等教育学会和中青报联合举办,尽管有统一的程序和标准,但每个学校的评选过程却各不相同。真正的好校长评选应该取决于校长的个人表现以及学生们的“爱校主义”情感浓度。也不能否认“出彩”的校长背后往往凝聚着所在大学“创作团队”的集体智慧。
对于过多过频的“十佳”或“最美”评选活动,有人持保留意见。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现实中,评选出几个“最好”的并不难。尤其当评选活动是由校长所在学校自行组织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微信朋友圈里的自我“展示”和求“点赞”行为。这样的评选活动如果过于频繁,很可能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与此类似的“高校学生评教”也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评教承载了过多的功利性,导致“评教”变形,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系统中,校长和老师永远处于主导位置。我们不能指望学生通过评价来保证校长的状态正常或出色,因为这不是学生的职责。
类似地,向下属“求点赞”的现象在机关事业单位中也十分普遍。如果操作主体不是真正的“第三方”,那么这种向下“邀宠”的行为就值得怀疑。它可能是利用下属有求于上的心理,通过不真实的“点赞”来获得好看的数字。而真正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向上“献礼”,这种礼并不是真的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满足和虚荣。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