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命控烟”为何新增1500万烟民?
上海无烟立法记者培训班揭示控烟困境:努力与现实的博弈
在1月8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与无青少年运动联合主办的“上海无烟立法记者培训班”火热开展。这次活动在魔都上海举行,吸引了众多关注控烟领域的目光。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副主任姜垣透露,尽管过去五年我们在控烟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吸烟率却仍然纹丝不动,更令人痛心的是,新增了1500万吸烟人口。(1月9日澎湃新闻网)
在控烟这个话题背后,隐藏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内容:奇趣动物、灵异恐怖、历史真相、奇人奇事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眼前的控烟困境,无疑更为迫切。
各地纷纷出台的控烟条例或禁烟暂行规定,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有的地方自条例出台以来,甚至一张罚单都未曾开出。《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一年多,仅有一处公共场所和一名个人受到处罚。而北京被誉为实施了“最严控烟令”,但七个月出动7万余人的卫生监督人员,处罚金额仅达70余万元,平均每月罚款仅十余万。与庞大的吸烟人群和产业相比,这些罚款似乎只是杯水车薪。
这种一边“拼了命控烟”,一边吸烟率却纹丝不动,甚至新增烟民的现象,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的控烟方式真的有效吗?源头治理是治本之策,但如何让企业、专卖店真正关门大吉,显然不现实。一方面要考虑财政税收和众多从业人员的饭碗,另一方面,超过3亿的庞大烟民群体恐怕也不会答应。
既然不能直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那么当前的控烟条例就有点“围魏救赵”的味道。这本是迂回策略,但如果执法不力,控烟必然“失控”。北京号称“史上最严”的控烟条例,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没有能够真正落地。尽管执法主体多元化,包括专卖、工商、市政市容、公安、教育等部门都要履行法定控烟责任,社会组织、场所经营者、产品制售者及个人都对控制吸烟负有法律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似乎还是卫生监督所单打独斗。
面对这样的困境,最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既然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就应该全国一盘棋,从国家层面对控烟进行立法。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当前“控烟失控”的尴尬局面。让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健康、无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