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学者称睡眠模式与遗传基因有关

探索宇宙 2025-07-26 18:10www.178929.com天下奇闻趣事

假如历史中的伟人拿破仑与爱因斯坦有幸相遇,他们的对话或许会引起人们对睡眠时间的深刻探讨。拿破仑曾言:“男人睡六小时足矣,女人睡七小时足矣,而傻瓜才会睡八小时。”爱因斯坦却总需要十小时的睡眠才能进入最佳工作状态。这样的对话,无疑将揭示睡眠问题在人类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长久以来,“少睡即勤奋,多睡即懒惰”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有句俗语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们的教育制度也推崇早读的做法。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提尔·荣内伯格教授在他的著作《内在时间时型、社会性时差,以及你为何如此疲倦》中,为我们揭示了这种观念的新解读。他告诉我们,我们的睡眠模式与懒惰与否无关,而是与我们的遗传基因紧密相连。

荣内伯格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每个人的睡眠模式是由其基因决定的。他引入了“时型”和“中睡点”的概念来定义每个人的睡眠模式。所谓“中睡点”,就是对某人的平均睡眠时间进行一系列计算后得出的数字,它代表了每个人内在的生物学作息时间。

在农业社会,“早起者勤奋,晚起者懒惰”的偏见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值得我们去质疑。许多人因为职业或环境的原因,如夜班工作,作息时间与大多数人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懒惰的。

荣内伯格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对中欧地区人士的睡眠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统计了超过两万五千人次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性时差”的概念。社会性时差是指我们内在的生物学作息时间,与因工作日程和社交活动而定的社会时间之间的差异。与真正的倒时差不同,社会性时差对人的影响是长期而慢性的。

根据荣内伯格的研究,在中欧地区,有超过4 结实的证据表明,睡眠模式并非简单反映一个人的勤奋程度或懒惰程度。相反地,它更多地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睡眠需求是不同的,不应该被简单的刻板印象所束缚。不论是早起者还是夜猫子,只要能够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精力充沛,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理解睡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在这个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睡眠模式和生活习惯,不应该仅仅以睡眠时间的长短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贡献。

Copyright © 2019-2025 www.178929.com 奇巧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世界奇闻异事,天下奇闻趣事,奇闻异事,未解之谜,灵异事件,宇宙探索,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