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勣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为何还能名列凌烟
在历史的长河中,铜镜映照衣冠,史书则揭示兴衰。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风云人物徐世勣的传奇故事。他是隋末唐初的一颗璀璨星辰,从平凡百姓逐渐崛起,成为大唐帝国备受尊敬的英国公,位列第二十三位。
众所周知,凌烟阁的排名并非简单以战功和官职为标准,还涉及到诸多因素。徐世勣虽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但他的传奇故事足以让人动容。那么,为何他能位列凌烟阁呢?
在玄武门之变爆发时,徐世勣正身处长安。关于他是否收到李世民的邀请,史料并未记载。但可以想象,他可能婉拒了邀请,或者李世民并未向他发出邀请。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了解。李渊曾对徐世勣评价道:“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这一评价深刻反映了徐世勣的忠诚和品格。
徐世勣投降李渊时,将献地之功归于李密,认为用李密的地盘邀功是耻辱。这种举动显示了他的大义和忠诚。李渊对徐世勣的评价“纯臣”,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赞誉,更是对他品质的肯定。正因为他的忠诚和品质,使得他在归唐之后得到了李渊的信任和器重。
在考虑凌烟阁名单时,李世民曾提到名将只有李世绩(徐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虽然徐世勣和李道宗都有入选资格,但最终李世民选择了徐世勣而非李道宗。这是因为徐世勣在李世民登基后的十多年里,参与的两场重要战争中的战功耀眼无比。
在灭厥的战役中,徐世勣遭遇突厥主力,奋力冲杀,大破敌军。在颉利可汗逃跑后,他收拢了数万兵马,建议李靖突袭颉利可汗,再次大败厥。在抗击薛延陀的战役中,徐世勣以步兵为主力,大破敌军。这些战功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和勇气。
徐世勣在李世民决定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之前已经建立了卓越的战功。他的忠诚、品质、才能和勇气使得他在凌烟阁的排名中得以位列第23位。以他的战功来看,他的地位远不止于此。
李世民临死前将徐世勣列为托孤大臣,并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这是对徐世勣品质的肯定和信任。徐世勣的战功和对李密的忠诚也证明了他是隋唐最有情义的英雄之一。他的故事令人动容,他的品质让人敬佩。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是一位被低估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