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58年的日军炮楼,住了山东一家5代人
提及炮楼,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高耸入云的古老碉堡,还是历史战火中的独特见证者?在山东青岛的一幢居民楼里,隐藏着一段特别的往事。这幢楼,虽已历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却依旧屹立不倒,它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曾经的日军炮楼,现在却是老孙一家五代人的居所。
五十八年前,老孙一家为了生活的奔波,搬进了这座由日军留下的炮楼。这座炮楼始建于1938年,承载着83年的历史沧桑。当年,日军为了阻止游击队的行进和防御作战人员的攻击,巧妙地在这炮楼的外墙加上了厚达72公分的花岗岩。这样的设计使得这座炮楼坚不可摧,难以被摧毁。如今,虽然这座炮楼已显露出岁月的痕迹,墙面上依然可见曾经的枪眼,但它的故事仍在继续。
在新中国成立后,这座炮楼曾被用作员工宿舍。但由于空间狭窄、空气流通不佳,许多员工逐渐搬离。老孙一家搬了进来,并花了大价钱将其买下,开始着手改造。面对厚重的墙体和恶劣的生活环境,老孙一家起初并不适应。但他们并未放弃,决心将这座历史的遗迹改造成一个温馨的家。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改善室内的空气流通。老孙一家巧妙地利用炮楼原有的射击口,将其改造成窗户,并在其他地方开设通风口,使得空气得以循环流通。接下来,他们面临的是抗寒防冻的问题。在1962年搬入时,尚未有暖气供应,他们只能依靠烧炭取暖。然而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也存在安全隐患。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其他家庭都通上了暖气,老孙一家却面临困境。由于炮楼外墙的花岗岩过于坚硬,难以穿透,他们的供暖计划一度搁置。
然而老孙并未放弃。他花了多年的时间琢磨如何找到合适的钻孔路线。终于在2002年找到了最佳方案。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12年成功解决了双气问题。随后供水问题也随之解决。在此之前,老孙一家全靠打井挑水维持生活。如今,自来水的接入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改造后的炮楼焕然一新,老孙一家在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见证了老孙一家的坚韧与智慧。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改造了这座历史的遗迹使之成为一个温馨的家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