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当初为什么要造反 说到底还是因为财政惹
历史上的真实造反:介绍三藩之乱背后的深层原因
历史深处隐藏着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今天,就跟随奇秘网小编一起揭开历史上真实的造反事件——三藩之乱的神秘面纱。
一切纷争,归根结底,都与财政有关。三藩(指吴三桂等人在清朝时期占据云南等地的势力范围)所承担的财政负担尤为沉重,即使原本无意谋反的朝廷,也因为难以承受其财政压力而不得不考虑裁撤。试想,若不裁撤三藩,朝廷又怎能负担得起与准噶尔连续三代的战争开支,又怎能有余力推行一体纳粮等改革措施?
以云南为例,仅此一省在17年的俸饷之初就高达九百余万两,几乎占据了当年朝廷财政总收入的40%。当朝廷试图裁减军费开支时,却被吴三桂等拒绝。到了后来,吴三桂在两省的军费开支超过两千万两,而当时朝廷的财政总收入还不到三千万两。即便朝廷倾其所有,仍不足以支撑吴三桂一藩的开支,只得严令江南诸省为其协饷。
情况特殊的是,云南本属外藩,明朝时期将原本属于大理的旧地改设为直辖,而沐家在云南实行军屯制,且云南本地盛产银矿,这些都为沐家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甚至在靖难之役时,沐家并未参与,因此也得到了朱棣的保留。
然而到了清朝时期,三藩的开价过高,吴三桂在云南不仅财政自主、人事自主,还插手朝中人事安排。三藩甚至可以自造钱币,云南的汉人数量也达到了十多万人,这些都由国家承担费用。然而后期三藩愈加骄横跋扈,这些都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
造反并非完全由吴三桂一人决定,手下们的意愿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长期在西南称霸一方的藩镇势力,一旦受到朝廷的摆布,其部属自然不愿接受。部下一帮兄弟若被裁撤,必定会拼尽全力表忠心逼你造反。若吴三桂得罪了前明势力、文人墨客以及满人,再加上自己的关宁军,他的未来又将如何?一个失去势力、臭名昭著的王爷到了康熙那里,结局可想而知。孙可望的例子已再明显不过。
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需要我们细心。这场三藩之乱背后的故事,既涉及到财政压力、权力斗争,也涉及到个人选择与部下的意愿。在这场历史的大潮中,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