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没有御膳房 皇帝并不是天天吃山珍海味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听到关于皇宫中的种种传闻,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皇帝们所享用的御膳。真正的历史并非如电视剧那般,有一个名为“御膳房”的机构专门负责皇帝的饮食。实际上,这一职责是由光禄寺承担的。
光禄寺,一个副部级单位,其职责远超过一般的司局级部门。从明代开始,光禄寺便专门负责王朝中央的饮食供应,无论是玉食、庆典、祀典,还是各官供具、四夷赏宴,甚至宫中的日常大宴,都是由光禄寺操办。
除了负责饮食制作,光禄寺还是一个庞大的物资采购部门,收纳各地进贡的方物,如鱼、肉、茶及各种土特产等。这让人不禁想起今天的大型企业,业务范围广泛,责任重大。
光禄寺的饭菜质量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虽然收到的食材不乏山珍海错,但做出来的菜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珍海味。这是因为光禄寺作为一个官办机构,服务质量有限,与过去国营的招待所相差无几。甚至有人戏称,“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可见其名声并不佳。
到了明朝后期,光禄寺的饭菜质量更是让人诟病。皇帝们虽然享有定点消费单位的制度保障,但饭菜的质量却让人堪忧。幸运的是,明朝后期有了一些改革。太监们开始轮流给皇帝做饭,这些掌握着权力的太监们有钱有闲,对美食的追求让他们成为了美食家。他们精心准备食材,注重厨艺,让皇帝的饭菜变得丰富多样。
尽管光禄寺的饭菜质量不佳,但皇帝们仍然需要遵守制度,定点消费。这种“国营单位”的改革虽然困难重重,但办法总是有的。在明朝后期,皇帝们开始吃到由太监们安排的家厨所做的菜,这无疑比光禄寺的饭菜要强得多。
尽管皇帝的饭菜变得丰富多样,食材上乘,但仍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太监们的精神生活通常是念佛,物质生活则是弄点好吃的。对于皇帝来说,除了这些私厨美食,别无他物。可以说皇帝的口味已经被太监们承包了。那些食材丰富、厨艺精湛的御膳菜单足以让皇帝满意了。如果不满意的话皇帝也只能选择出国消费了……这样的生活确实让人羡慕不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