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学创新有助突破“卡脖子”技术
北京新闻速递——12月最新活动报道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联手打造的“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在北京盛大揭幕。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目光,国内科技界、工程界、企业界及哲学界的领军人物纷纷齐聚北京,共襄盛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院士以贺信的形式为论坛送来祝福。他在信中阐述了基础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工程科学追求的是人类福祉,并强调了中国在建设工程强国道路上的坚定步伐。路院士还指出,加强工程科学研究不仅关乎理论,更关乎现实政策与国家发展。
工程科学,这个看似平常却饱含深意的词汇,随着论坛的举办再次引起人们的热议。工程哲学的创始人李伯聪教授这样解读:这是一个关于人工物的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早在大师钱学森先生那里,这个概念就被明确提出。
随着中国的工程实践飞速发展,工程界对于工程技术和理论的需求愈加迫切。当下,中国科技的发展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显化,特别是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中国科技体系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
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李树深院士在论坛上发表致辞,将工程科学视为基础科学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认为是推动原创性工程创新的关键所在。论坛通过分享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工程科学的理论、政策、发展等重大问题,以期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胡文瑞院士更是强调,研究工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战略,对于破解科技与产业之间的“两张皮”难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论坛不仅为科学家、工程家、企业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国际工程界中国学派的重要载体。
本次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如李家春院士、殷瑞钰院士等,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深入探讨了工程科学的内涵、外延、学科发展等话题。这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在工程科学领域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