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点的意思是什么(其中真正意思你可能想象
“十三点”:上海独特的贬义俚语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中,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贬义俚语——“十三点”。这个词仿佛凝聚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被广大市民所熟知并频繁使用。其背后的含义相当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
关于这一说法的起源,流传着五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说法与旧时的钟有关。钟面只有十二点,但某些情况下钟会敲响十三下,这种异常现象被人们称为“敲乱钟”,意味着不正常。十三点逐渐演化为形容人的疯癫、行为冒失。
第二种说法源于掷骰子游戏。骰子的每个面都有不同的点数,最多只能出现十二点。若出现十三点,则被视为异常,因此用十三点来形容行为失常的人。
第三种说法与赌具牌九中的两张牌有关。这两张牌暗指人的言行“不对”,结合起来便是暗喻疯癫的人。上海人有时故意不直接说出“十三点”,而是用“他这个人有点幺五么六的”来委婉表达。
第四种说法与经典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联系。祝英台多次向梁山伯暗示爱意,但梁山伯却无动于衷,显得非常迟钝。上海人将梁山伯形容为“无脑”,而“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加起来正好是十三,于是有了“十三点”这一说法来讥讽那些不明事理的人。
第五种说法认为这来自“痴”字的笔画,痴字刚好是十三画,因此用十三点来借指“痴人”。这种说法在《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中有明确的解释。
“十三点”这一俚语在上海的日常生活中有着特定的使用规则。主要用于形容女性的愚蠢、轻浮、无知等。在异性之间,这个词有时也带有暧昧色彩,表面上是批评,实际上是“嗔怪”。被骂的女性可能会笑而不怒,而男性也常常不在意这一说法。
有趣的是,“十三点”还有一些有趣的“变种”,如“B拆开”、“电话听筒”等。这些变体都为这一俚语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趣味性。
“十三点”这一俚语体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特色,是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