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会官冲窑首次发现唐代胡人陶俑
在古代陶瓷艺术的神秘面纱下,一场来自广东新会官冲窑的唐代古陶瓷鉴定活动近日引起了广泛关注。来自广州、北京乃至新加坡等地的陶瓷研究专家们齐聚一堂,对在这片土地上发掘的逾四千件唐代古陶瓷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莫过于一件小巧而精致的唐代胡人陶俑。
新会官冲窑,一个沉积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在岁月的沉淀中为我们揭示着唐代陶瓷工艺的辉煌时代。早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期,这里就被发现了丰富的陶瓷遗迹。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超过四千件陶瓷文物陆续出土,它们大多以碗、盘、罐、壶、盆为主,记录了当时陶瓷工艺的繁荣景象。
在众多出土的陶器中,那件独特的唐代胡人陶俑尤为引人注目。专家们通过科学考古发现了这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是唐俑中的一份子,造型独特,表情充满喜庆,充满了手工艺术品的韵味和艺术价值。这件陶俑的形象塑造出神入妙,结合了中国雕塑技法,形体优美,比例准确,表情生动。它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唐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高超技艺。
不仅如此,新会官冲窑的重要性还得到了印尼黑石号出水瓷器的印证。这些瓷器与新会官冲窑的瓷器器型一模一样,进一步证实了新会官冲窑是唐代的外销窑。新会窑的瓷器以瓮、罐居多,胎骨坚固,瓷质密实。而且,窑炉以木材为燃料,烧窑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胎质致密显青灰色或灰白色。这些特点使得新会窑的瓷器独具一格。
专家们还透露,新会官冲窑并非孤立的几个窑址,而是由数十个窑址组成的庞大窑群。在唐代社会工商制作业繁荣的背景下,新会出产的优质泥土和地处海上丝路的优越位置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他们在这里建立窑场,制作陶器,使得这里的陶瓷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新会博物馆已经划定了保护红线,并做出了规划方案。专家们也建议当地建造遗址公园和文创基地,让学生们能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技术。
新会官冲窑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唐代陶瓷艺术的辉煌历史。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工艺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共同期待,通过不断的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永远熠熠生辉。 (原文刊于《广州日报》2017年6月23日第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