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朝选秀女 绝非是在选美而是在拼爹
宫廷秘辛:清朝后宫佳丽三千的甄选之旅
在清朝,后宫选秀女是纳妃子的传统途径,每三年便有一次盛大的选拔,而入选的佳丽都是满洲女子,汉女则无缘参与。这三千佳丽,不仅包括母仪天下的皇后和受宠的嫔妃,还包括那些气质出众的后宫侍女。那么,这些令人瞩目的美人是如何被选中的呢?
这其中的审查过程十分严格,不仅要看旗属,年龄也是关键。在旗的妙龄女子,年满14岁至16岁之间,都必须参加这三年一度的选秀。那些想逃避选拔的在旗女子,也是难如登天。朝中有规定,凡是八旗官员家中的适龄女子,没有特殊原因都必须参加。甚至在某一时期,如果旗人女子错过了规定的选秀年份,下一届仍然要参加。未经选拔的旗人女子,即便到了20岁也不得私自婚配。清朝皇室对于选秀女的年龄有着严格的要求,最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则可达20岁。年龄只是基本要求,真正的选拔重点在容貌与品德。
皇帝对妃子的生理条件尤为看重。在清朝的后宫中,无论是皇后还是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秀女们在神武门下经过初步筛选后,由户部司官负责管理,再引入宫中接受皇帝的亲自挑选。当选的秀女中,有的因出众的容貌和智慧成为皇帝的妃嫔,有的则被指配给亲王、郡王、皇子、皇孙,其余的则留在宫中担任各种职务。
清朝皇室在挑选妃子时,公开的标准是品德和门第。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出现的词汇如“宽仁”、“孝慈”、“温恭”、“淑慎”,都是对品德的描述。而门第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例如,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虽然相貌不佳,但她出身于皇室家族,因此被封为皇后。其他一些背景显赫的秀女,如父亲官职显赫或家族地位尊贵,也更容易得到皇帝的青睐。
在某一年初春,敬事房传下这样一道圣旨:原任公爵之女将封为妃,将军之女亦将封为妃,知府之女和员外郎之女则分别封为嫔。这更说明了秀女的家世和门第在选秀中的重要性。清宫选秀女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拼爹”的游戏,而非单纯的选美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