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发掘西周社祭建筑:或为殷遗民亡国之
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大规模单体建筑和社祭遗存
来自陕西省院的消息,考古人员在陕西周原遗址发掘出一座令人惊叹的西周时期单体建筑,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这座呈回字形的建筑院落中,专家发现了社祭遗存,其亚字形社主石基座超过1.68米,是土地之神“社”的祭祀场所。
这座建筑不仅规模庞大,其设计也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祭祀仪式的重视。院落长方形,东西宽达数十米,南北长亦相当可观,总面积达到约两千平方米。社祭遗存的主要标志物是一件巨大的社主石,这件社主石上部虽已残损,但埋入地下的基座部分却深达一米多。其正南方是一方形石坛,也就是祭坛,由自然石块垒砌而成。
北京大学刘绪教授参与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他表示,此次发现的立石祭祀形式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巨石立在院中,虽然已有所残毁,但可以看出它正对着北边的门,这是典型的立石祭祀形式。刘绪教授认为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处社稷的场所。
通过对新发现建筑遗存的深入研究,考古人员认为这座回字形建筑从西周早期一直使用到西周中期。遗址南侧百米处的一处商文化特色墓地及其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这里曾是周灭商之后的殷遗民生活之地。北京大学孙庆伟教授推测,这个社很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亳社,是殷遗民在周原建立的“亡国之社”,具有“绝阳通阴”的功能。而亚字形的社底座则是商人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发现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社祭礼仪和周文化的包容开放精神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次发现也引发了专家对古代礼仪制度的进一步探讨。“左祖右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制度,“左祖”代表祖先庙,“右社”代表土地神。随着“右社”的发现,专家开始推测“左祖”或许也存在。周原遗址的聚落形态以及凤雏遗址的性质等成为新的学术问题,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契机。
此次发现不仅为古代国家祭祀制度提供了确凿的考古学证据,也为研究周文化如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提供了重要依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王占奎研究员表示,社祭建筑的发现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土地神和丰收神的崇拜,同时也体现了周文化的包容开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