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人是怎样过火把节的?火把节又有何传说
火把节是白族人民心中的盛大庆典,举办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语中称之为“夫汪舞”,意为六月狂欢。这是一个热闹非凡、洋溢着节日氛围的日子。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各种火把节标志物的商贩,竹篾彩纸糊扎的小升斗、小火把、纸火香袋以及凤仙花根等一应俱全,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为了吞并洱海地区的其他五诏,设计了一场大火烧死了五诏的诏主。其中邓赕诏主夫人柏洁表现出了惊人的远见和忠贞不屈的精神,为纪念她,火把节便成为了白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白族青年妇女会染红指甲以示纪念,小伙子们则会举行跑马活动,海东一带还会进行赛船,都是为了传承柏洁夫人的抗争精神。
节日当天,人们放下手中的生产劳作,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竖大火把的地点。老爷爷们演奏洞经古乐,老奶奶们念诵经文,妇女们带着孩子备上盐、米、酒、茶到田间焚香祝祷。每个村寨都会竖起一株大火把,火把树高达五、六丈,通体用柴禾或竹子捆扎,挂满小三角旗、红香,还有梨串、苹果、海棠等,被称为“火把果”。顶端饰以大型标志物“连升三级”的“升斗”,彩旗飘飘,托着一支欲飞的白鹤。
随着夜幕的降临,火把被点燃,男女老少围着火把载歌载舞,孩子们抢烧落下来的火把果,迎祥纳福。青少年们舞起小火把,扑洒松香,飞出烈焰,互相追逐喷洒以示祝福。然后高举火把巡游田间。这一节日也蕴含着农事和生育观念的文化内涵。白族自古为稻作民族,火把节是稻谷抽穗时的庆祝活动,以火炬烧灭害虫,祝祷丰收。火把节也象征着生育和繁衍,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如由生男孩的年轻父亲提供火把树、由生女孩的父亲挖掘竖火把的坑等,都体现了这一节日的深刻意义。
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记载:“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这也为火把节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白族的火把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节日,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